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Hong Kong Pink Noise 尋找本土聲音
共鳴不因為遠和近。我們尋找香港本土聲音。 Pink noise,是大自然的聲音。海浪,蟋蟀,蟬鳴,樹葉和風。大浪西灣,中大校園,大澳水鄉,荔枝窩。記錄的時間,可能在不為人知的晚上,也可能在少有閒人的早上。 香港以至世界,煩擾之事,揮之不去。過去幾年,很多人失眠,因為疫症,因為恐懼,因為失去,因為離別。希望Hong Kong Pink noise可以讓人得到一刻平靜,讓失眠遠去,讓遠方的人,跟本土的聲音,再次連結。 香港的聲音,從現在開始,會一直累積,放在我們的短片頻道。 給所有失眠和需要寧靜的人。
59
進入焦點
一九二○年代 繁華的上游
我們從不同角度再看一遍被稱為「咆哮年代」的上世紀二十年代。這是一個落在兩場人類悲劇之間的年代,悲哀和惶恐,一時之間,成了狂歡派對。科技、藝術、建築、文學、時尚、娛樂……標誌性的改革和英雄人物,紛至沓來。義無反顧,及時享樂,卻以一九二九年股市暴跌結束。一百年後的今天,抗生素對付病菌,人類對付「別的人類」,戰爭仍然持續。殘酷與救贖,一個世紀,相倚相伏。我們仍然像海明威一樣:狂妄、豪邁、悲哀,而且迷惘。
17
進入焦點
香港死場 生死以外
近年來,愈來愈多商場的人流變得疏落,即使在鬧市,也有不少靜寂商場盤踞其中,通統成為人們口中的「死場」。這些位於城市中心的邊緣空間,何以產生?現狀和未來命運如何?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死場」並非只是時代的過去式,而是人們當下及未來仍要與之共存的城市空間。在一個個「死場」遊走,從中窺望時代變遷的痕跡與城市肌理,尋獲超越「生」與「死」的啟示。
6
進入焦點
香港有飲食教育嗎?
一日三餐,人之基本。除了尋求生存裹腹所需, 你分得清碗盤內的營養系數、烹調方式嗎?除了打卡嘗鮮的即時快感,你又認得出餐碟上的食材原形、說得出其產地或產季嗎? 香港,在過去一段頗長的時間總是以「美食之 都」自居,但關乎飲食的教育卻儼然九牛一毛。 相比起周邊地區,本地的飲食教育(或食農教育)似乎相對遲緩,並未似台灣、日本有相應 的食農教育法案或教材套,從官方至民間的討論度也遠不及歐美地區,對「飲食教育(Food Education)」一詞更是生疏而陌生。現存的飲食教育,多由坊間所推動,屬非主流而小規模;或是近年透過「全方位學習」,以體驗式學習活動滲透至教育之中。 學校─作為培育下一代的核心場所,教導孩子們「識飲識食」,有幾重要?
5
進入焦點
Mini HK: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有一個童話故事,你和我都大概聽過——充滿好奇心的女孩愛麗絲,在某個午後,意外栽進兔子洞裏,從此展開連串奇遇。在洞穴的另一邊,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愛麗絲被大大小小的木門包圍,每道神秘木門背後,原來都藏着一幅幅前所未有的景致⋯⋯ 如此奇幻的旅程,倘若發生在真實世界,又會是怎樣呢? 世上雖無神秘的兔子洞,卻有奇妙的鏡頭,把真實世界的影像,變成前所未見的畫面。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帶你用另一種角度看香港,鏡頭下的這些景象,你想像過嗎?下班時車水馬龍的觀塘馬路,縮成迷你街道;在黃埔過馬路的人們,全都變成小人國的人類;紅磡窄巷裏的車子,變成一架架迷你模型車。 渺小的我們,活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可能早已不再相信童話。但願我們的鏡頭,能喚醒你們内心那位想冒險的愛麗絲,記住曾經聽過的童話,深信我們還能見到不一樣的世界。 送給每個長大了的小孩。
1
進入焦點
香港中生代藝術家面臨蛻變 探問本地藝廊生態
何謂「中生代藝術家」?穩定創作十多年或以上,非新人,有成績,但難言「上岸」,面臨創作環境、外界期許與藝術路途的諸般挑戰,陷身瓶頸,或待破繭,或往返掙扎。 「中生代藝術家症候羣」,一言難盡。 趁「藝術三月」將至,我們請來二〇二四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總監樂思洋(Angelle)分享業內觀察;專文簡述展會以外本地藝廊的現況;兩間本地的獨立商業藝廊PHD Group Gallery和PODIUM創辦者,暢談中生代藝術家存在的挑戰與機遇;兩位活躍於香港和國際間的中生代藝術家許方華(Phoebe Hui)及卓思穎(Chloë Cheuk)親述發展歷程的感想、樽頸和克服方法。 (註:當代藝術市場一般會依據年資、銷售行情和數據,或得獎紀錄等決定性的因素,將「藝術家生涯」劃分成「新銳藝術家」(Emerging Artist)、「中生代藝術家」(Mid-career Artist)及「藍籌藝術家」(Established Artist/Blue-clip Artists)三大階段。)
6
進入焦點
垃圾徵費前 最後一里路
原訂於四月一日實施的垃圾徵費政策,推行前夕各行各業裙拉褲甩,「地拖棍如何丟」、「清潔工怎樣執」等十萬個實際問題連環引爆,引起一面倒反響。 專題構思原是探究我們肆意製造、視而不見的垃圾一直以來由誰來接住;不願負上的責任,往後還有可能讓這些人繼續埋單嗎?我們由拾荒者這個邊緣羣體切入,從跟訪土瓜灣珍姐一天,了解她在與店舖的互動、與食環清潔工的拉鋸中,如何將本要被送到堆填區的可回收物「救回來」(rescue)。然而並非所有回收物都有利可圖,利潤低的自然被淘汰,成為垃圾。但有人仍在堅持回收(recycle)、處理—回收工場老闆劉先生告訴記者「至少賺咗唔使去堆填區」。 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稱垃圾處理者為「現代社會裏的無名英雄」,指他們日復日地更新正常與病態、健康與疾病、想要與不想要的、接受與丟棄的、應與不應該的界線。參考學者胡嘉明與研究員張劼穎於《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羣與空間》中詮釋,這些人每日的勞動不止為我們的城市「排污」、更防止因有用與無用的界線模糊而可能產生混亂。他們透過拿走病態的、不正常的、不想要之物,維持我們習以為常、社會的「正常規範」。 花篇幅述說無名英雄的困境,到底不是為了煽情賣慘,而是嘗試簡單勾勒出一個回收鏈關係網。點與點之間的矛盾角力,牽扯着垃圾的命運;一直存在的操作問題,亦將隨着徵費落實更為顯現。政策推遲至八月一日推行,未來這五個月,其實會否尚有空間讓人討論怎樣的政策與配套介入,能化解動搖社會「正常規範」的重大危機。 環保組織則向我們點出徵費政策中「大嘥鬼」的缺席,引伸近年大型基建及環保政策同樣較強調末端處理,指出源頭減廢(reduce)除可讓市民可買少幾個垃圾袋,亦應是相關政策的大方向。丟棄或回收前,除了避免及減少使用,另有慈善團體及自發組織的街坊,為二手物開闢送往堆填前急轉彎的重用(reuse)出路。 看見垃圾(waste)時,願我們都懂得感嘆一句:「what a waste」(真浪費)。
5
進入焦點
一瞬間²
攝影是,歷史的載體,光影的痕跡。每一個攝影者揹上相機,按下快門,記錄每一個關鍵的瞬間,為影像賦予更深刻的敘事和意義。
73
進入焦點
從心如素
常聞說,「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在這次故事的受訪者當中,尤其Kilo 臉上,我看到了證明。以往常將素食與宗教、 環保、健康話題掛勾,本來風花雪月的美食分享也變得沉重。談素,應該像郊遊般寫意輕鬆;吃素,就是以味蕾呼吸大自然的清新!天天茹素、彈性茹素、10%茹素100%茹素,隨心隨意。由茹素延伸至生活態度,生活在山間也好,市區也好,學習大自然的順勢力量,在陽光下或風雨中的日子,也過得逍遙、從心。
4
進入焦點
作家圖書館的意義
從香港出發到日本東京,採訪儼如嶄新文化地標的「村上春樹圖書館」(村上春樹ライブラリー),看到獨樹一幟的建築設計美學、多元藝文體驗,讓大學一所圖書館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各地村上書迷慕名而來的朝聖之地;回港一周後,又再遠赴捷克布爾諾,有機會深入採訪「米蘭·昆德拉圖書館」的個人文庫,一睹尚未公開的遺物檔案館藏,討論圖書館成為作家重返原鄉的意義;來到最後,我們把目光拉回我城,訪問整理西西故居的「西西空間」保育計劃,以及逾二十年深耕細作的中大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理解香港文學各方捐贈及館藏整理的想像與實踐,試圖拋磚引玉來提問—香港是否需要/能否/如何建立一間作家圖書館?
9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